江西一租客退房被索赔1万,房东拿灯照找损坏痕迹,村委还护犊子
一盏手电筒,一场纠纷
"你看看这里,还有这里,这些都是你们弄坏的!"手电筒的光束在墙壁上游走,刺眼的白光照亮了每一处可疑的痕迹。
"李阿姨,这些都是正常的使用痕迹啊。"王强站在房间中央,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。他的妻子刘梅在一旁低着头,双手不安地绞在一起。
这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夏日午后,位于江西某个小县城的老街上。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,树影婆娑,将斑驳的光影投射在这座老旧的三层楼房上。
王强夫妇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次平和的退房,却没想到会演变成一场令人窘迫的对峙。
"正常使用?你管这叫正常使用?"李大娘的声音里带着明显的怒意,"我这房子好好的,让你们住了三年,现在成什么样子了?
"
刘梅终于忍不住开口:"李阿姨,我们真的很爱惜这个房子。您看,我们每周都会打扫,连窗帘都定期清洗..."
"那这些划痕怎么解释?"李大娘打断她的话,手电筒的光束停在卧室的墙角,"还有厨房的瓷砖,客厅的地板,这些都是你们弄的。"
王强深吸一口气,努力保持冷静:"李阿姨,我们住进来的时候,房子就已经有些年头了。这些小问题,有些是之前就存在的..."
"胡说!"李大娘提高了声调,"我的房子我清楚,你们必须赔偿,一万块钱,一分不能少!"
这个数字让王强夫妇倒吸一口冷气。
"太过分了吧?"刘梅小声嘀咕。
"过分?我告诉你们,这还是看在你们租了三年的份上。要不是看你们平时还算老实,我还要再加!
"
就在僵持不下的时候,楼下传来脚步声。村委会的张主任带着两名工作人员走了上来。
"张主任,您来得正好。"王强连忙迎上去,"您帮我们评评理。"
张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中年人,为人公正,在老街上颇有威望。他仔细查看了房子的状况,不时点头或摇头。
"李大娘,"张主任最后说道,"我建议找个专业的评估机构来看看。这些损坏确实有,但要价一万,恐怕说不过去。"
"我这房子可是..."
"大娘,"张主任打断她,"您也是过来人,知道租房子难免会有些磨损。况且王强他们这三年,房租从没拖欠过,人品也不错。"
在张主任的调解下,最终请来了专业评估机构。评估结果显示,房屋的实际损坏程度远低于李大娘的主张,合理赔偿金额在八百元左右。
王强二话不说,立即付了赔偿金。临走前,他特意回头看了眼这个住了三年的地方。
"李阿姨,谢谢您这些年的照顾。"刘梅真诚地说,"虽然最后有些不愉快,但我们会记得这里的好。"
李大娘站在原地,看着他们搬走的背影,忽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失落。房子空了,少了生活的气息,连空气都变得寂寞起来。
晚上,李大娘坐在自己的房间里,回想起这三年来的点点滴滴。她记得王强夫妇刚搬来时的拘谨,记得他们每逢节日都会给她送些水果,记得刘梅偶尔会给她带些自己做的点心...
"也许我真的太较真了。"李大娘喃喃自语。
第二天一早,李大娘去银行取了五百块钱,托张主任转交给王强夫妇。
"大娘,您这是?"张主任有些诧异。
"退给他们一部分赔偿金。"李大娘说,"我想通了,房子住久了,有些磨损在所难免。他们人不错,我不该那么苛刻。
"
张主任笑了:"您这样想就对了。"
一个月后,王强在新城市安顿下来,收到了李大娘退回的钱。他给李大娘打了个电话,电话那头的老人声音温和了许多。
"阿姨,其实您不用退钱的。"
"应该的,应该的。"李大娘说,"你们要是有空,记得回来看看。"
挂了电话,王强对刘梅说:"看来李阿姨是想通了。"
刘梅笑着点头:"人心都是肉长的。其实她也不是坏人,就是太在意那些身外物了。"
老街依旧静静地延伸着,梧桐树的叶子随季节变换着颜色。李大娘的房子很快又租出去了,这次她特意叮嘱新租客:"房子是死的,人是活的,咱们和气生财。"
生活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人性中的美与丑。有时候,一点点理解和宽容,就能化解许多不必要的矛盾。正如这个小城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的:与其计较得失,不如学会理解;与其斤斤计较,不如宽以待人。
后来,每当李大娘路过那些被阳光照亮的房间,看到新租客在里面忙碌的身影,她总会想起王强夫妇。她明白,一个房子之所以成为家,不在于它有多完美,而在于住在里面的人让它充满温度。
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,无论是房东还是租客,带着温度和理解去生活,才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。正如那句古老的谚语:严以律己,宽以待人。只有学会理解和包容,我们才能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温暖。
